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孫悅琛
2020年,庚子年,是母校70周年校慶的年份,也是家父84周歲的本命年,我跟往年一樣,從省城回縣城陪父母過春節(jié)。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,大家都居家隔離,不再走親串友,倒是多出幾天的時間在家陪老人嘮嗑。
父親1959年考入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,轉瞬已是60多年前的故事了。我1988年考入山東師范大學外文系,眨眼也是30多年了,2017年,我的女兒考入山師大附中,今年高中畢業(yè)。我的妻子也是山師校友,三代人與山師有緣,對母校的感情自然融入在血脈與日常點滴生活之中。
祖孫三代山師人(2020年8月)
父親與山師,60年的藏書
我父親1936年出生,家境貧寒,好不容易八歲才入初等小學堂念書,未及畢業(yè),因母病輟學,為補貼家用,走村串戶,賣了兩年的白面餑餑,自己只能吃麥麩粗面餅,16歲才重返小學完成學業(yè),而后六年中學刻苦讀書,23歲考入山東師范學院。1963年大學畢業(yè)后,響應國家號召,到沂蒙山區(qū)去,到最困難的地方去,志愿到臨沂革命老區(qū)的費縣師范學校和中學教書十年,之后返回濰坊老家的小縣城,在縣里的師范和中學一直教書教到退休。
年輕時,父親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,如今年老手抖,已很少握筆了,家中書櫥里的舊書,處理了不少,余下的囑咐我保存好,我就開車拉到濟南來,抽空略微整理了一下,大致分為兩部分,一是父親的備課筆記和著述;二是古舊藏書。
父親的備課筆記,保留下來的都是類似著述內容的筆記,而不是高中老師給學生上課用的那種課堂筆記。我翻看了幾本,都是專題性質的備課筆記,有《邏輯常識》《修辭新例》、語文基礎知識系列之漢語拼音部分、識字與正字、詞組和詞類等,父親編寫的《中學語文知識薈萃》《語文知識舉要》《漢語知識講義》等書,都是培訓中小學教師的重要資料。作為高中老師,專業(yè)水平我說不好,但從實用的角度,從針對基礎教育的角度,父親的這些筆記都凝結著他的獨立思考和實踐價值。
父親的古舊藏書,因為是跟隨他多年的工具書,帶著他的切身經歷,跟圖書館里同樣版本的藏書不同,其中自然帶著歷史的沉淀,我就挑幾本與山師有關的藏書說一說吧。
1、《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:毛主席詩詞研究資料匯編》,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編,1960年。
這本書能完好地保留下來,應該得益于我父親對書的珍惜,他用白卡紙細心地包了書皮,且這么多年來,無論搬家到哪里,一直保存著。書頁紙張是泛黃粗糙的麥草紙,但鉛字印刷的很清晰,在當年的條件下,還能配上毛主席詩詞的手寫體。
在落款日期是一九六○年五月的“編輯說明”中,第一段是這樣寫的:
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四年級同學和部分教師,在院黨委和系總支的直接領導下,在編寫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的同時,奮戰(zhàn)兩個月,編出了一套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,包括:“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小傳”、“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研究資料索引”、“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著作目錄”、“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社團及期刊介紹”、以及毛主席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趙樹理、周立波、老舍、夏衍、李季、曹禺、杜鵬程等作家研究資料匯編,總計約三百萬字。
與父親的對話,讓我能回望歷史,更覺得這不是普通的一本書。
首先,這本書是在特別困難的歷史時期完成的,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不久,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,母校初創(chuàng)時的篳路藍縷!熬庉嬚f明”中提到,這本書是母校中文系1957級的同學和部分老師的勞動成果。我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,也提到了那段物質匱乏,但精神豐富的歷史。
大學四年,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,低標準,瓜菜代,定量一壓再壓,蘇聯(lián)老大哥以老大面目出現(xiàn),索債逼債,挑起邊界沖突。但治世不患貧,亂世患不均,盡管苦一點,但官風清正,為官為民定量一致;锓坷锍詿瓶、瓜干面二合一的窩窩頭,楓樹葉子都炒菜吃,但人們臉上看不出一點悲觀表情,學子們吃個半饑不飽,便蹲在閱覽室里涉獵古今中外的名著,精神食糧是豐富的,那時我所在學習的山師中文系的老師,像田仲濟、嚴薇青、莊維石、馮仲一等都是名師,他們用知識哺育了我們,使我們開擴了視野,增加了人生的閱歷。
在上文提及的巴金、趙樹理、老舍、夏衍、曹禺、杜鵬程這六人的名字上,都打了叉號,而且是不同顏色的筆跡?梢韵胍,這些作家陸續(xù)被打倒了,我父親就很識時務地在他們的名字上劃叉號,以示緊跟正確的思想,與被打倒的作家劃清界限,否則,被紅衛(wèi)兵揪住了,無限上綱上線,恐怕也自身難保。
2、《中國古典文學(明清近代部分)》,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教研室編。
這本書沒有標注日期,父親說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,他在山師讀書期間,中文系編寫的教材,也算是歷史資料。
3、父親在山師求學期間買的書
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父親在山師讀書時,國家每月發(fā)放7元生活費,他就用省下來的錢,從古舊書店里淘了一些書,也從新華書店里買了些書,保留至今,尤顯珍貴。
《中華中字典》
一匣四本,體量居中;民國五年(1916年)鑄印,銅版印制,定價銀元二元八角。按那個年代的購買力折算,是很貴的了。
父親是1960年在濟南的古舊書店,買的這本書,當時的價格是人民幣1.2元。曾經有書販子出高價購買,多虧父親沒賣了。100多年前的書,歷經滄桑,保存完好,只是使用過程中,留下了墨跡。如今這種字典只能當文物看待了,會使用的人估計不多了。
《修辭學發(fā)凡》,陳望道著,上海文藝出版社,1962年;陳望道就是第一個翻譯《共產黨宣言》的人,習總書記多次提起。
《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略》,丁易著,作家出版社,1955年;這本書里的作者,或者其內容,肯定有不符合極左思想的地方,所以,書中多有涂抹之處,如同歷史的傷痕。
《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》,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,中華書局,1962年;
《歷代文選》,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文學史教研室馮其庸等選注,中國青年出版,1963年;
《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》,朱東潤主編,中華書局,1962年;
《中國文學史》,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編寫,人民文學出版社,1962年;
這些藏書,若放到孔夫子舊書網上,可能會換回幾塊碎銀子,也改善不了多少生活;若捐給母校,不知母校是否稀罕?
我們年級與母校的30年互動
我是外國語學院1988級的學生,入校時還是叫外文系,雖然系里那時有日語、俄語等專業(yè),但1988年卻只招收了我們三個班,不足百人的英語專業(yè)學生。
外院88級校友是一個光榮的戰(zhàn)斗集體,這一點,應該是早已得到母校和校友們的認可了。在校期間,我們努力學習、積極參加校系的各項活動。畢業(yè)了,走遠了,學校依然是我們的精神家園,回饋母校一直以來也是我們的夙愿。我們年級畢業(yè)后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校友會,我們輔導員劉在良老師一直是我們的帶頭人,我則做了年級校友會的秘書,是校友活動的積極參與者,見證并記錄了校友活動的很多美好瞬間。
2010年10月母校六十周年校慶,在校友辦的大力支持下,88級校友牽頭在長清湖校區(qū)捐贈了15把湖邊休憩長椅,余下的一萬多元善款決定用于助學,這成為薪火獎學金的緣起。2012年88級校友畢業(yè)20周年慶,向外院捐贈了第一筆1.5萬元獎助學金,目前已順利頒發(fā)了五屆薪火獎學金。
2018年7月,88級校友捐贈校訓紀念石
2018年是我們年級入校30周年,我們以向長清湖校區(qū)捐贈校訓紀念石的方式度過了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。我們年級與學校的互動,更多體現(xiàn)是;丶铱纯吹男那椤PS阎心芤淮尉璩龊芏噱X實踐善行的畢竟少數(shù),更多的校友是普通而平凡的人,匯聚平凡的力量來回報母校,其意義同樣深遠。
女兒在山師大附中的3年
我的女兒2017年考入山師大附中,在幸福柳校區(qū),度過了幸福的、刻苦學習的三年,今年考入了跟母校類似的另一所省屬重點高校,在山師附中的學習經歷,讓我們家長欣慰,也將會成為她人生的寶貴回憶。
連續(xù)兩屆運動會4*100米接力賽冠軍
在迎接山東師范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,從我們一個普通家庭的視角,看到母校的發(fā)展壯大,以此祝福母校生日快樂!
周新宇,外文系88級校友,工作于山東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。
財經觀察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數(shù)字經濟在疫情中加速發(fā)展。中國企業(yè)帶來的先進技術和平臺,為非洲大陸構筑電子商務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、加快數(shù)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肯尼亞,音樂集成商Mdundo正在15個非洲國家和地區(qū)拓展業(yè)務,其線上平臺匯集了6萬多名非洲藝術家,目前已有超過5[詳細]
專訪 中國減排努力激勵全球氣候行動——訪“氣候組織”首席執(zhí)行官海倫·克拉克森。中國宣布了新的減排努力,“這有助于激勵全球更多國家采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”,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非營利機構“氣候組織”首席執(zhí)行官海倫·克拉克森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。[詳細]